13775602470
网站首页
公司简介
相关资讯
检测服务
体系认证
产品认证
证书展示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关于我们
相关资讯
检测服务
体系认证
产品认证
证书展示
案例展示
联系我们
常州检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联系人:万经理,张经理
手 机:13775602470
手 机:18921002897
网 址:http://www.czjttest.com
邮 箱:13775602470@163.com
地 址:中国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通江大道391号
相关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相关资讯
2024-04-23
四川:持续推进质量认证 激发民生消费活力
近年来,四川在食品农产品、消费品和生活服务领域,大力推行有机产品、绿色产品、智能家电产品等高端品质认证,以及商品售后服务、养老、健康、金融等服务认证,截至今年2月底,四川省各类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等认证证书超过13万张。通过质量认证,四川省不断提升民生消费领域质量水平,营造放心舒心消费环境,有效激发消费活力。质量认证是市场经济中承担信用评价证明功能的现代服务业,是质量管理的“体检证”、市场经济的“信用证”、国际贸易的“通行证”。四川持续推进质量认证覆盖面、发挥高品质认证在供给端“拉高线”的作用,不断消费升级,服务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四川市场监管部门以创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为抓手,围绕“川字号”名优特产品,大力推进有机产品认证,四川省57个县(区)开展了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活动,有机产品认证获证企业总数达1231家,有效提高消费领域高端产品的供给水平,服务城乡群众“舌尖”消费升级。助力放心舒心消费环境建设,四川市场监管部门积极组织开展虚假检测认证整治行动,持续进行绿色产品、有机产品认证有效性专项监督抽查、汽车等CCC认证产品一致性专项检查等。2023年,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共抽查有机获证企业192家、流通销售单位101家,抽检合格率94.88%;抽检有机产品655批次,抽检合格率97.65%。在“五一”“春节”等消费旺季组建专班前往食品超市开展超市卖场有机产品质量督查行动,切实维护消费领域认证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各级市场监管部门通过举办有机产品认证宣传周和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宣传周等专项活动,面向广大群众消费者讲解绿色(有机)产品认证规则及标准,倡导绿色消费理念,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在“3.15”“世界认可日”“质量月”等活动中,定期组织农产品、食品检验检测实验室“开放日”活动,邀请消费者代表参观体验,增进人民群众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促进消费活力迸发。质量认证让消费者敢消费、愿消费、乐享高品质消费。
2024-04-19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2023年“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工作情况的通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有关认证机构: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论述精神,以及党、国务院关于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决策部署,2023年市场监管总局继续组织开展了“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以下简称提升行动),在助推企业提质增效、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等方面的成效持续显现。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一、总体情况2023年,各级市场监管部门针对小微企业、产业链质量难点痛点堵点问题,以质量认证为牵引,统筹运用质量基础设施各要素,助力小微企业提升质量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助推先进质量理念和管理模式向产业链两端延伸。(一)质量提升氛围更加浓厚。一是加强政策引导。总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印发《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专项行动(2023—2025年)》,对提升行动作出部署。鼓励、支持和引导各地将提升行动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质量强省目标以及质量基础设施助力纾困小微企业等工作举措。二是完善政策激励。总局组织召开提升行动区域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全系统复制推广成功经验、典型做法。各地积极出台提升行动方案或实施意见,制定政策激励措施1108项,浙江、江苏、河北等地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信贷支持320亿元,落实财政补贴3.7亿元。457家认证机构共为1.5万家小微企业减免认证费用3960万元。三是强化协同联动。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等部门出台相关政策219项。457家认证机构、1785个产业/工业园区、277家学协会、86家联盟和近4500名认证专家深度参与提升行动。“政府激励引导、部门协同联动、机构持续跟进、企业积极参与、联盟学协会助推”的工作氛围更加浓厚。四是深化宣传培训。全国累计组织质量认证宣传培训1.4万场,发放宣传培训资料72.5万份,为34.9万家小微企业免费培训132.8万人次,96.4%的企业对宣传培训成效表示满意。(二)强企强链效能更加显著。一是聚焦小微企业质量竞争力塑造持续发力。各地深挖小微企业质量难点痛点问题,综合运用专题培训、现场帮扶、质量诊断等多种方式提升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质量认证对企业质量管理和提质降本增效的支撑效能进一步释放。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参与提升行动的小微企业年度营收平均提升10.2%,年产品销售额提升10.9%,年利润率提升8.3%,质量成本控制率下降6.0%。二是赋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有效提升。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共性质量问题,识别和解决关键环节质量堵点,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供质量动力,成为小微企业梯度培育的有力抓手。广州市黄埔区通过提升行动助推智能装备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高端装备制造业“规上”企业从2020年的143家增加到2023年的336家,形成上游关键零部件、中游整机到下游集成应用的全产业链协同提升模式。(三)服务区域发展更加有力。一是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质量认证与地方区域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有机结合,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有力。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依托提升行动区域试点,建设伞业“共富工坊”,推动产业红利向村级下沉,带动3800余人增收致富,推动行业产值突破130亿元。二是探索区域协同提升模式。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出台跨区域联合提升政策17项,区域联动、各地协作的提升模式初步显现。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与浙江省德清县地理信息产业探索建立区域协同提升机制,以链主带中小、以骨干带配套、以园区聚要素,协同优化链上产业生态。广西引导特色产业开展提升行动,打造“桂港合作典范”,创造经济效益超过350亿元。三是培育区域品牌质量优势。各地以质量认证为牵引,从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专精特新”培育等方面夯实要素保障,发挥全链条融通、集成化服务的综合效能。江苏省丰县新能源电动车产业通过提升行动帮助小微企业注册商标1000余个、申报600余项,20家小微企业获地方质量奖。(四)质量认证服务更加。一是优化认证服务。2023年,认证机构在提升行动中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质量问题2.4万个,小微企业对认证机构“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满意率均达97%,充分彰显了企业对质量认证服务的认可。浙江省德清县分层分类开展差异化认证服务,帮助115家地理信息企业导入质量管理体系,降损增效达1.3亿余元。二是创新认证模式。各地积极开展行业特色认证、分级认证、管理体系整合、认证增值服务,丰富质量认证供给,度培育质量管理人才,带动企业质量管理升级。福建创新构建“监督+激励”认证机构绩效评价机制,江苏、新疆等地帮助小微企业培育质量管理人才5万余人。三是推动认证采信。2023年,各地在提升行动中出台认证采信措施259项,助推认证公信力提升的成效逐步显现。山西推动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中采信认证结果,江西将质量认证纳入省市级质量奖评选以及“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加分项。(五)总结提炼经验做法。各地在提升行动开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典型经验和优良做法。主要包括:一是企业帮扶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不同产业类别、规模类型、发展阶段的小微企业,聚焦问题、分类施策、因势利导开展帮扶。二是产业帮扶要坚持聚链集群。聚焦地方、支柱、特色产业链,发挥“链主”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先进质量理念和质量管理模式向全产业链延伸。三是认证牵引要坚持协同联动。推动将提升行动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大盘子”,强化部门、地区协同推进,联动出台政策激励措施。四是认证采信要坚持统筹发力,建立健全质量认证采信机制,推进政府、行业、社会等多渠道、多形式采信认证结果。(六)主要改进方向。根据各方反馈,提升行动在以下方面需要加强和完善:一是长效深入的工作机制有待优化。各地对提升行动的重视程度、推进力度不均衡,质量认证帮扶与产业、信贷等政策的协同需要进一步加强,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二是企业质量管理提升驱动力有待加强。部分小微企业主要负责人对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认知不足,领导作用发挥有限,多方协同联动助力小微企业开展质量技术创新、质量管理改进的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三是认证行业服务效能有待提升。部分认证机构的能力不能满足小微企业需求,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产业小微企业的质量认证服务供给不足,特别是新兴领域的质量认证人才储备存在缺口。二、工作评估情况总局组织对各省级市场监管部门提升行动工作情况进行了评估,浙江、江苏、河北、山东、山西、上海、湖北、福建、辽宁、河南等地工作成效比较显著。相比2022年度,四川、陕西、甘肃、江西、天津等地进步较为明显。各地在开展提升行动过程中,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形成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好经验、好做法。总局组织专家评审,挖掘浙江、江苏、河北、山东、山西、福建、上海、广西、新疆等9个地方的典型经验(附件2)。同时,河北省安平县丝网产业等9个提升行动区域试点既精准把握小微企业个性化质量提升需求,又注重解决区域产业共性质量问题,将提升行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局,积极创新工作机制、方法和模式,探索形成了提升行动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典型经验(附件3)。三、下一步工作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提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深入开展提升行动,为推动企业降本增效提质、产业建圈强链、经济回升向好贡献质量认证力量。(一)深化区域试点。总局将在总结提炼提升行动区域试点成效经验的基础上,组织遴选第二批提升行动区域试点,将试点扩大到20个以上。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围绕区域传统产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质量难点痛点堵点问题,统筹协调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认证机构、龙头企业等各方力量,探索区域产业共性质量问题解决方案,积极申报第二批区域试点(申报要求见附件4)。(二)优化认证供给。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引导认证机构根据小微企业发展阶段、产业类型,分类分级分层实施精准帮扶,创新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质量认证服务模式。鼓励认证机构围绕产业链认证需求,推动认证技术和方法创新,积极开展行业特色认证、分级认证、整合认证,优化认证服务供给,助力企业提档升级和产业转型发展。(三)完善协同机制。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推动将提升行动纳入地方党委政府质量督察考核等工作体系,强化质量认证宣传培训,加强与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的统筹协调,联合出台激励措施,加大认证结果采信力度,扩大提升行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进一步发挥质量认证的牵引作用,融合计量、标准、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要素资源,为小微企业提供全产业链条、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
2024-04-12
江苏:质量认证“小切口” 激活民生“大议题”
南通市通州区通过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服务认证推动验光配镜机构提升服务质量、参与近视防控工作,引导儿童青少年在校外获证组织接受视力筛查与防控服务,“发挥市场之力、形成综合之治”,工作成效获总局专家高度认可和省政府领导的批示肯定。一是夯实硬件基础。指导获证组织优化场所设置、服务环境,增设训练区、验光区面积超400平方米,添置关键设备147台(套);技能培训覆盖技术人员150余名,新增验光师31名,其中14人获得中级以上职业技能证书。二是激活社会动能。已有44家眼视光机构通过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服务认证,占全区眼视光组织比重超40%。公立医院及时对疑似眼部患病学生开展诊疗,形成从筛到治近视防控闭环。截至目前,已为17万人次儿童青少年提供校外视力免费筛查,纠正验光配镜错误1629起。三是强化日常监管。对获证组织产品质量、涉医涉药、广告宣传等实施综合监管,及时曝光不合格近视防控单位、发布近视防控消费提示。截至目前,出动执法监管人员215人次,全覆盖检查获证机构,责令整改3家;计量检定仪器设备100余台件,抽检产品质量11批次,处理相关消费投诉13起。
2024-03-28
浙江:深化内外贸产品“同线同质同标”行动 助推内外贸一体化和国内国际双循环
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是指按照相关标准、相同质量要求在同一生产企业生产既能满足境外特定目标市场又可内销的产品。近年来,浙江在全国先行先试,全力推进“三同”行动,聚力对标国际打造先进标准、提升“三同”产品品质,为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国内国际双循环贡献浙江方案。截至目前,浙江省累计“三同”企业1105家,“三同”产品1864种,其中食品农产品371种,工业品一般消费品1493种,淘宝天猫、网易上2个“三同”专区共销售产品超10亿元。2个项目入选省内外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项目。有关做法在国新办举行的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予以推广。数字赋能,创新认定方式优服务。建成应用全国省级“三同”在线服务平台,推动“三同”企业和产品注册上线,实现“知”企业、“明”产品、“对”标准、“询”政策、“搜”服务、“预”风险。对标国际,推动标准互认强保障。推广“一个标准、一次检测、一次认证、多国证书”模式,为符合要求的企业颁发国际认证证书,累计颁发国际证书441张。精简优化转内销程序,为强制性认证(CCC认证)产品开辟3C免办绿色通道,截至目前,共免办达7005次,涉及企业703家。树立标杆,培育领跑企业作示范。市场监管、商务、经信等部门联合出台推进“三同”行动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开展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百县千品万亿”行动,积极培育一批“三同”“领跑者”标杆企业。推广品牌,强化展销宣传扩影响。线上充分运用互联网电商、直播等新媒体,扩大“三同”产品销售渠道,联合网易严选、淘宝天猫线上平台共同推出“三同”专区,已开通11个地市38个县(市、区)分区,上线116家企业458余款产品;参展2023年中国—中东欧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组织开展“三同”产品现场公益直播。
2024-03-27
走近3·15,放心消费质量认证在行动——传递信任 放心消费
质量认证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被誉为质量管理的“体检证”、市场经济的“信用证”、国际贸易的“通行证”。对于消费者而言,质量认证可以从供给端发挥“保底线”“拉高线”的作用,严把产品质量关和市场准入关,引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促进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可以从需求端为消费者提供质量证明,指导消费行为,增强消费信心,保障消费者放心消费。截至2023年底,我国共颁发产品、管理体系、服务等各类认证证书375.9万余张,涉及102.4万余家企业和组织。其中,产品认证证书163.8万张、管理体系认证证书204.9万张、服务认证证书7.2万张,为营造安全、的放心消费环境提供了切实保障。守护安全“底线”,强化消费安全。对涉及安全、健康、环保的家用电器、汽车、玩具等16大类96种产品依法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累计颁发有效CCC认证证书49.1万张,引导消费者“识目录、 看标志”,选购通过CCC认证的安全产品。将安全风险较高、与消费者人身健康密切相关的电子电器产品使用的锂电池和电池组、移动电源(充电宝)等产品纳入CCC认证管理范围。拉升质量“高线”,促进消费升级。大力推行有机产品、绿色产品、智能家电等高端品质认证和商品售后服务、养老、健康等服务认证,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在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领域,建立实施农作物种子、生态纺织产品、新能源汽车、网络安全服务等认证制度,为消费者“衣食住行”提供全方位质量安全保障。全国共有1.8万家企业获得了2.9万余张有机产品认证证书,2023年我国有机产品销售额高达870多亿元,位列全球第四。加快构建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和标识体系,已覆盖包括建材、快递包装等90多种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产品,共颁发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证书近2.6万张,获证企业6千多家。仅2023年上半年,绿色建材营业收入就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聚焦电商行业发展需求,大力推行商品售后良好服务认证,共发放商品售后服务认证证书3万余张,涉及获证组织2.8万余家,有效规范了商品销售行为,提高了售后服务质量。促进国际贸易提质增效,方便消费者选购国际市场商品。我国已与新西兰、丹麦、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签订电子电器、有机产品等多份互认协议,为消费者从国际市场选购商品提供了便利。同时,积极推动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鼓励企业按照相同标准生产达到相同质量水准的出口产品和内销产品,目前“三同”产品销售额已突破8亿元。大力推行“湾区认证”,已公布15个“湾区认证”项目,通过“一次认证,三地通行”模式,促进高品质产品和服务在大湾区流通。同时引入质量信息公示、承诺赔付、销售商负首责等制度,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开展虚假认证专项整治行动,为消费者提供质量认证信用保障。联合公安部,打击网络售卖虚假认证证书、从事虚假认证活动等违法行为,查办相关违法违规行为822起,立案处罚531件,罚没款金额936.55万元。建立虚假认证网络监测模型,下架虚假认证网店,清理删除涉嫌虚假认证和宣传信息。通过严格监管和有力整治,切实保障质量认证结果可信,为消费者“盲选”“优选”提供了信用保障。
2024-03-26
组织开展认可工作质量评估 助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高质量发展
认可作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的重要支柱和市场有序运行的基础性制度,在改善市场供给质量、优化市场营商环境、促进国际贸易便利化以及提高政府监管效能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市场监管总局认可检测司组织总局认研中心开展了认可工作质量评估,评估以我国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发展活跃、认可需求旺盛、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市检验检测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座谈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围绕服务质量、工作效率、认可效益等维度,展开全链条、全生命周期、全环节认可工作质量评价,总结认可工作经验并提出了建议。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认可检测司将继续组织从事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科研机构开展对湖北省、四川省等地区的认可工作质量评估,持续推动认可服务提升质量,发挥其助力检验检测认证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2024-03-25
走近3·15,放心消费质量认证在行动——内蒙古:质量认证助推“蒙”字标产品走向“大市场”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创新开展了以质量认证打造“蒙”字标品牌行动,采用“标准+认证”方式,对内蒙古特色产品开展质量认证。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蒙”字标已经成为具有鲜明内蒙古特色的区域品牌,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消费者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蒙”字标已研制发布认证标准73项,获证企业60家、认证产品500种以上,正在研制新标准30项,培育企业323家,基本覆盖全区优势特色产业。破解“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堵点”问题,让内蒙古“闺中宝”走出大草原。“蒙”字标把国际通行的认证手段运用到品牌打造中,创建了“蒙”字标认证“五大体系”,即标准体系、认证体系、产业体系、质量管控体系和综合服务体系,采取“以认证、选真品”的方式,让内蒙古好东西变成好产品,让好产品的真实品质看得见。在此基础上,狠抓品牌传播,给企业创造更多“走出去”的条件。联通“推动更多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节点”问题,让内蒙古好产品“走向大市场”。自治区建立了品牌推进“六项机制”,即与自治区相关厅局的联系机制、与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联络机制、与各级品牌推进部门和商协会的联合机制、与龙头企业的联动机制、与区外区域品牌的合作机制和科学严格的品牌建设监督管理机制,打牢了“走向大市场”的坚实基础。比如,通过与深圳“圳品”、吉林“吉致吉品”的合作,实现了“大草原”与“大市场”的信任链接和市场对接。解决“好东西卖不上好价钱”的“痛点”问题,让内蒙古好品牌“卖上好价钱”。“蒙”字标充分发挥认证的“传递信任、保障品质”的核心价值,通过认证,把内蒙古区域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质量优势、人文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真正实现“蒙”字标为企业和产品赋能,让好产品实至名归、物有所值,获证企业品牌效益普遍提升。坚持“绿色有机品牌打造”的发展“方向”,让内蒙古“绿色有机”行稳致远。“蒙”字标坚持“高标准、严认证”的原则,在建立“蒙”字标标准体系时,以“绿色”为基础和基线、以“有机”为和发展,确保在“绿色有机”的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蒙”字标认证标准体系被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评价为“标准质量特征指标突出,关键指标优于国家标准且接轨国际标准,处于国内领跑地位”。下一步,自治区将精心谋划“蒙”字标发展规划,优化完善“蒙”字标推进机制,扎实推进“蒙”字标认证工作,深入开展“蒙”字标——大草原优品宣传推介。力争到2024年底,“蒙”字标认证标准达到120项、获证企业达到80家以上、培育企业400家以上,覆盖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
2024-03-22
走近3·15,放心消费质量认证在行动——甘肃:深入推动质量认证 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2023年以来,甘肃省按照“讲政治、强监管、促发展、保安全”工作思路,深入推动质量认证,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着力规范行业市场秩序。联合省公安厅集中开展虚假认证专项整治行动,检查各类获证企业565家,监督抽查认证活动789起,排查认证证书1058张,查处虚假认证和检验检测机构违法违规行为7起,立案处罚3件,罚没金额15万元。加强强制性产品认证活动监管,严查出具不实检验检测数据报告等行为,共检查获证企业360余家次。检查强制性产品认证生产销售企业共2321家次,抽取产品检测92件,其中责令整改40家,立案查处21家。突出领域专项整治。加强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监管,组织各级各部门对辖区电动车生产经营主体等情况进行摸排,督促严格落实销售主体责任,履行进货检查验收和公示承诺制度,在销售场所醒目位置公示产品目录,限期主动处理不符合标准的产品。2023年以来,检查电动自行车经销企业3240次,查处销售不符合产品标准企业12家,责令停止销售涉案产品金额超20万元,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7.14万元。深入推动绿色有机认证。围绕农林牧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绿色、有机产品认证。组织对6个创建期已满的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县)进行考核验收,命名永靖、民勤、民乐、玉门4个县(市)为批“甘肃省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市)”。推动新型低碳环保节能产品认证,引导开展碳足迹、碳排放等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共有绿色食品证书2039张,获证组织915家;有机产品证书373张,获证组织229家。
2024-03-20
走近3·15,放心消费质量认证在行动——河南:认证助推艾草企业提质增效 增强消费信心
自市场监管总局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以来,河南省市场监管局积极响应号召,突出地方特色产品,在南阳市开展艾草行业质量提升行动。南阳艾品质优良、叶片肥厚、含绒量大,是的生产原料。然而,家族式、作坊式经营模式、缺少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管理人才等原因导致的“大而不强”一直是制约南阳艾产业发展的瓶颈。省市两级市场监管部门多次深入艾草企业,了解艾草企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制约南阳艾产业发展的具体因素,采取省、市、区局三级联动,部门、机构、协会和企业四方协同的工作机制,联合中检集团专家老师逐家走访企业“把脉问诊”,找出影响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一企一策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免费培训,跟进整改,指导企业建立符合行业和自身发展的管理体系,使各试点企业在生产环境优化、设备设施布局、质量管理意识、控本增效减负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提升。试点企业一次交验合格率平均达到95%以上,返工率平均降低10%,顾客满意度平均达到92%以上,合同签约率平均达到90%以上。以认证为抓手引导南阳艾产品提质升级,促进南阳艾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传递信任,提升艾产品消费信心,为世界各地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安全、可靠和满意的购物体验。
2024-03-19
走近3·15,放心消费质量认证在行动——河北:质量认证推动放心消费
河北省市场监管局积极发挥质量认证“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属性作用,持续创新认证监管方式、提高认证服务水平、扩大认证社会影响,用心用情用力推动放心消费。坚持“严监管、守底线”,用心推动放心消费。突出抓好CCC认证监管。严格落实季报告和风险预警制度,加强CCC认证产品和32个区域监管工作。持续抓好“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对57家认证机构、100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生产企业、468家自愿性获证组织开展检查工作,对发现的问题依法依规进行处理。抓好认证机构监管。通过三个波次检查,对河北省认证机构监管实现了全覆盖。坚持“优服务、拉高线”,用情推动放心消费。持续推进小微企业质量提升。持续三年深入推动,累计培训小微企业2.28万家次、5.16万人次,社会效应和经济价值日益显现。积极推动“同线同标同质”。运用认证手段服务河北省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编印企业案例 40 个,发挥先行企业示范引路作用。深入推动绿色认证。联合河北省工信厅、住建厅等部门组织推荐46家企业开展绿色建材下乡活动。坚持“广宣传、扩影响”,用力推动放心消费。积极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发布宣传报道205篇,线下宣传749次,发放资料9.5万份,提高认证关注度。会同北京、天津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召开“引导绿色消费,畅享低碳生活”绿色产品认证推进会。综合运用实地走访、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实地走访3个县区、9家企业,召开3次座谈交流会,收回191份调查问卷,提升认证价值宣传。
2024-03-13
云南省市场监管局:开展电动自行车3C认证检查
2月29日,云南省市场监管局到昆明市华潮电动车大世界检查电动自行车3C认证情况。对该市场内销售的电动自行车及三轮车进行检查,检查主体资格是否合法有效,销售的产品是否符合新标准要求,电动自行车销售市场销售的电动自行车是否未经认证擅自出厂、销售、进口、伪造、冒用、买卖3C 证书,是否存在非法改装、是否存在合格证和产品一致性等情况。通过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宣传、分发材料,商户进一步了解认证认可相关法律法规,认识3C认证的重要性。2023年以来,云南省市场监管局深入电动自行车市场调研,将电动自行车销售经营主体纳入“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全省市场监管系统开展3C认证检查、宣传电动自行车标准,共检查300余户,规范了电动自行车市场秩序,构建了良好消费环境,保障了消费者权益。下一步,云南省市场监管局将继续认真开展电动自行车、家用燃气器具等强制性认证产品的安全生产整治工作,为人民生活保驾护航。
2024-02-29
湖北加快建设现代检验检测服务体系
以产业为主导 以需求为导向湖北加快建设现代检验检测服务体系近日,记者从湖北省市场监管局获悉的一组数据令人振奋,截至2023年年底,湖北省共获批国家质检中心34家,建成32家,在全国排第10名,中部地区第2名;批筹省级质检中心82家,建成62家。湖北省现代检验检测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效。“‘十四五’以来,为更好地服务现代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我们坚持以产业为主导,以需求为导向,从规划布局、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发力,不断加快建设和完善现代检验检测服务体系,扎实推动检验检测机构做大做优做强。”湖北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说。据了解,湖北省以“产业市场标杆、社会公信”为目标,鼓励相关部门围绕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推动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在区域协同方面,湖北省推动武汉“1+8”“襄十随神”“宜荆荆恩”三大都市圈检验检测集聚发展。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湖北)武汉园区,目前已基本形成“一心多园”“三级推进”格局。该园区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汽车零部件、通用航空、标准认证、智能制造等领域,成立检验检测联盟,会员机构70多家,从业人员超3000人,产值近30亿元,仪器设备原值10亿多元,每年出具检验检测报告近60万份。为探索认证检验检测做大做强新路径,2022年9月,湖北成立“宜荆荆恩”公检机构一体化发展技术联盟,标志着该省检验检测区域一体化发展迈开实质性步伐。在突破方面,湖北省强化质检中心技术高地作用,加大已批筹国家和省级质检中心建设攻坚力度,建成一大批能够满足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区域性重要质检中心。湖北省聚焦现代产业集群,统筹质量技术资源,充分发挥质量技术服务平台作用,助力现代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光电子领域,以国家光电子信息产品质检中心为代表的质量技术服务平台,积极服务该省1000余家光电子信息企业,为光电子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扎实的技术支撑。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湖北省推动建设国家汽车质检中心等15家国家和省级质检中心及智能制造、新能源与新材料中试公共服务平台。在北斗产业领域,该省布局推动筹建国家北斗应用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推进“北斗导航产品中试公共服务平台”等服务北斗产业的平台建设,积极破解北斗产品工艺、器件、装备、产品领域质量与测试检验关键共性技术难题,促进北斗和5G、大数据、卫星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进检验检测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是湖北省加快建设和完善现代检验检测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湖北省计量院承担的市场监管总局科研项目“光电模块电磁兼容快速检测方法研究”,预期可降低50%电磁兼容检测成本,满足产品快速、准确、灵活的检测需求。湖北省标质院建立潜江虾-稻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研制《潜江龙虾》等系列标准,依托标准规范小龙虾相关产品分级分类、检验检测;帮助制定《小龙虾尾肉中兽残及有机危害物的快速检测》等5项快速检测相关团体标准,突破检测方法领域空白,有效促进潜江小龙虾产业高质量发展。据了解,截至2022年年底,湖北省共有检验检测机构1797家,营业收入约152.49亿元,共有从业人员52917人。全省检验检测机构总面积1345.24万平方米,实验室面积363.84万平方米,设备35.34万台(套),仪器设备资产原值约181.66亿元,共出具检验报告2595.76万份。
1
2
3
4
5
6
...
70
71
共841条 71页,到第
页
确定
CopyRight
©
2013 常州检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5009843号-1
百度一下
关闭
13775602470
18921002897
工作日:8:00-18:00
周 六:9:00-18:00
QQ在线
QQ在线